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我親歷了抗戰及平津戰役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  民國三十三年秋,抗日戰爭「豫湘桂會戰」失利,國家陷於危急存亡之秋,我響應軍事委員會蔣委員長「一寸山河一寸血,十萬青年十萬軍」的號召,投筆從戎,編入青年軍二〇五師,在貴州接受訓練。抗戰勝利後,三十六年元月,我們奉命在湖南長沙招考第二期青年軍。
 三十六年秋,二〇五師在廣東韶關黃崗整訓後,奉命調往臺灣,接受新軍訓練。當時的陸軍訓練司令,就是抗日名將孫立人將軍。我們在番禺候船期間,曾經全師奉命集中黃埔島,接受孫將軍的校閱。
 另外,我們首次到廣州黃埔軍校時,見到大門上「升官發財,請走別路;貪生怕死,莫入此門」的對聯,內心便十分激動,並在所有同袍心中迴盪不已。
 三十六年八月,我們搭乘登陸艇抵達臺灣,在基隆登陸,搭火車進駐屏東。當時二二八事件剛過,情勢仍然緊張,我們一旅二團一營機槍連,先後駐防屏東、嘉義、臺南、新竹等地。
 所謂新軍訓練,是由陸軍訓練司令部派遣「示範班」到各部隊示範訓練。他們是從新一軍精挑細選的模範軍人,個子高大,動作精純,要求嚴格,尤其注重體育,難怪他們能遠征印緬,揚威異域。經過他們訓練的部隊,可謂脫胎換骨。
 三十七年秋,我們二〇五師奉命離臺北上,參加平津保衛戰。三十八年一月十五日,戰事失利,北平外圍的部隊奉命撤入城中守城。北平城牆高大雄偉,我們可以在上面打籃球。
 二十二日,總司令傅作義變節,隨後共軍入城,接管北平市政府和河北省政府,平津戰役結束。我自幼受三民主義薰陶,認為投降是莫大恥辱,乃與志同道合的三位袍澤,丟掉青年軍證照,化裝為流亡學生,於一月三十一日,也就是農曆除夕,離開了北平城。
 我們身無分文,忍飢挨餓,一路行乞,餐風宿露,經天津、德州、濟南,穿越雙方交火地帶,真是九死一生,花了四十七天,到達青島。當時青島尚未赤化,由劉安祺將軍鎮守。我們承蒙青年軍二〇四師袍澤收容,得以沐浴更衣除蝨,飽食充饑。當時老家湖南已淪陷,有家歸不得,大局如此,夫復何言?
 青島待了十多天,在愴然無助中,適逢陸訓部有一艘登陸艦要回臺灣,乃登艦返臺。到鳳山後,寫報告給孫立人將軍,獲交辦安插,分發到三四〇師。
 後來黃埔軍校在臺復校,我考取了二十四期,四十二年六月十六日畢業,從少尉幹到上校,歷任排、連、營、隊、科、處長。
 回憶「美國軍事援華顧問團(MAAG)」成立之初,亟需翻譯連絡人員。我考取軍官外語學校,畢業後因成績優異,留校當教官。工作期間,我考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夜間部,獲得學士學位。五十九年升任上校處長,六十年八月退伍。旋即考取留美深造,展開另一段人生。
 【作者速寫】彭聖師,陸官二十四期,歷任排、連、營、隊、科、處長。上校退伍,留學美國。先後獲得Missouri州立大學特教碩士、哲學博士、Selton Hall大學教育博士。
 
(點閱次數:425)